编辑:九华山圣泉寺-九华山聖泉寺
端午起源
民间共识屈原是端午节起源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身体。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便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日,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梁吴均《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到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五月五日节俗很早就有
五月五日节俗已见于春秋,《琴操》:「介子绥[推]……遂抱木而烧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这比屈原早300多年。
《史记孟尝君列传》:「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
《索隐》引《风俗通》:「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这些记录都早于屈原。
五月是凶月
晋董勋《问礼俗》:「五月俗称恶月。」这个观念缘于上古,《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玄戈》中载:「五月,东井、七星大凶,胃、参致死。」
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
古人忌重,五月五日重五,被视为大不吉。
《艺文类聚》卷四载《续汉礼仪志》:「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柳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
道教《八道秘言》称五月五日为「地腊日」
《杨公忌》:「(五月)初五日,不宜问疾,名地腊日。」
原始的五月五日乃是凶日!
端午词的来由
「端午」起初作「端五」。唐李匡乂《资暇集》卷中「端午」条引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五,烹骛角黍。」
《艺文类聚》卷四引《风土记》仍作「端五」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五」与「午」同音通用,《周礼.壶涿氏》:「午贯象齿。」郑注:「午故书为五。」端五后作端午。
五月五日是驱邪镇鬼之日
《古尊宿语录》卷21《舒州白云山海会(法)演和尚语录》:「端午,(白云禅师)上堂,举(言曰:)昔有秀才造《无鬼论》,论就,才放笔,有鬼现身,斫手谓秀才云:『你争[怎]奈何?』白云当时若见,便以手作鹁鸠嘴,向伊道:『谷谷孤。』」
端午节又称「续命节」,就是因为有恶鬼索命。《风俗通》:「五月五日续命缕,俗说以益人命。」
《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卷五载,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五月五日,普觉禅师上堂云:「今朝五月五,天降沛然雨。艾人与门神,聚头相耳语。」所谓「艾人」,即端午节时束艾叶为人。它与门神一样,是为了避邪拒鬼。
五月五,凶,应驱鬼避邪!
提供方便法门
为方便善信众人,九华山圣泉寺提供了方便法门,可代为供养佛(十供养),供牌位,放生仪式,祈福法事,结缘经书等。
行善事,接善缘,种善因,得善果。
十供养
香供养,花供养,灯供养,涂供养,果供养,茶供养,食供养,宝供养,珠供养,衣供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