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四谛和八正道具体是什么?

编辑:九华山圣泉寺-九华山聖泉寺

佛教中的 “四谛”
  • 苦谛:是对社会人生以及自然环境所作的价值判断,认为世俗世界的一切本性都是 “苦”。佛典中有多种对苦的说法,流行的是 “八苦之说”,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前四苦是众生自身形态发展过程中自然产生的苦;第五至第七种苦是众生在社会交往中所出现的苦;第八种苦是众生由于对五蕴构成的生命体的追求贪恋而在总体上产生的苦,实际也是对前七种苦的总括。苦谛是佛教教义展开的基点或佛教思想发展的前提。

  • 集谛:亦名 “习谛”,指造成世间人生及其苦痛的原因。释迦牟尼认为,产生痛苦的直接原因是众生的渴爱或欲望,渴爱有欲爱、有爱、无有爱三种。渴爱又称作 “无明”,以渴爱、无明为根源,会产生种种烦恼,污染了心。有了渴爱或欲望,众生就会有相应的行为,产生业力,推动众生继续转生或轮回。所以集谛就是以渴爱为根源的种种烦恼,是苦的原因。

  • 灭谛:指断灭世俗诸苦得以产生的一切原因,是佛教一切修行所要达到的目的,亦称 “解脱”“涅槃”。灭,即寂灭,是指灭尽贪嗔痴等无明烦恼,显现出情境的真如体性。当渴爱灭尽无余的状态,就达到了 “苦灭圣谛”,即心从渴爱的束缚中脱离,获得解脱。

  • 道谛:指超脱 “苦”“集” 的世间因果关系而达到出世间之 “涅槃” 寂静的一切理论说教和修习方法。道谛是实现苦之灭的方法,其核心内容为 “八正道”。


佛教中的 “八正道”
  • 正见:正确的见解,明达四谛真理,不为邪见所迷惑。这是对宇宙人生正确地观察认识,认识的方法正确,能够正确地见到事物的本来面目。

  • 正思维:也叫正志,指在认识 “四谛”、求取解脱时,正确地观察事物、思维事物的本来面目。修行正思维的方法是戒贪、戒嗔怒、戒痴,做到不迷恋、不急躁、不执着、不自大。

  • 正语:即去除由口而生的四种不好行为(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不说谎、不搬弄是非、不恶语伤人、不花言巧语,并不作其他由口而出的恶行。

  • 正业:去除由身体而生的三种不好行为(杀生、偷盗、邪淫),并不作由身体而生的其他恶行,所行所作都合于道德礼法,不会为了一己之私欲而侵犯、伤害别人。

  • 正命:指以符合佛法的方式来谋取衣食等正当的谋生方式,不贪得无厌,不以种种邪术、咒语等不当方法来维持生活。

  • 正精进:也叫正方便,是根据自身的处境实践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精益求精,不懈努力地追求解脱,求出离、趋涅槃,不懈不退,努力前进。

  • 正念:对于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的修行原则念念不忘,时时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保持正确的心态和观念。

  • 正定:使心入定,保持平顺,不乱不散,集中在正确的禅定状态中,远离不定、邪定及有漏禅,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的禅定。通过禅定来深化对佛法的理解和体验,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