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创立 。
以下是佛教的相关介绍:
起源与发展
创立背景:释迦牟尼出生于公元前 6 至前 5 世纪间,原名悉达多・乔达摩,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他在青少年时即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29 岁出家修行,30 岁左右得道成佛 。
印度本土发展:佛教创立后,在印度几经演变,大致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教等几个阶段。佛陀涅槃后,弟子们奉行四谛、八正道等基本教义,约在佛灭后 100 年,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大众部两大派,此后续有分裂。公历纪元前后,大乘佛教兴起,又逐渐形成了中观派(空宗)和瑜伽行派(有宗)两大系统。7 世纪以后,印度密教开始流行 。
向外传播: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广建佛塔,并派传教师到周围国家传教,东至缅甸,南至斯里兰卡,西到叙利亚、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佛教传播路线主要有两条,南向先传入斯里兰卡,又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称为南传佛教,其经典主要用巴利语记录,也称为巴利语系佛教;北传经帕米尔高原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称为北传佛教,在中国又形成了汉语系和藏语系佛教 。
基本教义
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人生充满着各种痛苦;集谛是指痛苦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贪嗔痴等烦恼和业力;灭谛是说要消除痛苦,达到涅槃的境界;道谛则是指达到涅槃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是通过八正道等修行方法 。
缘起性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各种因缘和合而生起的,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存在 。
五蕴:包括色蕴(物质现象)、受蕴(感受)、想蕴(思想、观念)、行蕴(意志、行为)、识蕴(认识、意识),佛教认为人是由这五蕴和合而成,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自我 。
三宝与三法印
主要宗派
汉传佛教:隋唐时期进入鼎盛阶段,形成了很多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宗派,主要有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华严宗、密宗等 。
藏传佛教:7 至 8 世纪佛教分别由印度和中国汉族地区传入中国西藏,至 10 世纪中叶后形成藏语系佛教,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等 。
南传佛教:主要流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主要宗派有润、摆庄、多列、左抵等派 。
在中国的影响
重要节日
佛诞节:又称浴佛节,是纪念释迦牟尼佛诞生的节日,通常在农历四月初八 。
佛成道节:又称腊八节,是纪念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的日子,一般在农历十二月初八 。
盂兰盆节:又称中元节,是佛教徒为超度祖先亡灵而举行的节日,时间在农历七月十五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