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九华山圣泉寺-九华山聖泉寺
一、晒经的起源:从民俗到宗教仪式
晒经的传统可追溯至东汉时期。崔寔《四民月令》记载:“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说明古人早已发现阳光曝晒可防潮防虫。至宋代,宋真宗将六月六定为“天贶节”(天赐节),使晒书习俗上升为国家节庆,并融入祈福纳祥的文化内涵。
佛教寺院吸收了这一民俗,并结合自身需求发展出“晒经法会”。由于佛经多为纸质或绢本,易受潮霉变,寺院会在夏季选晴朗之日晾晒经书,既保护典籍,也借此提醒僧众“勤拂心尘,常开智慧”。
二、雪窦山晒经会:传统与创新的结合
2025年雪窦山的晒经活动,以“供弥勒、开智慧”为主题。与往年不同,此次晒经并非直接曝晒珍贵古籍,而是选用信众供养的《乾隆版大藏经》(又称《御制龙藏经》)经折本,既保护文物,又让信众参与“智慧流转”的庄严仪式。
活动中,僧众与居士们沐手焚香,自大慈门迎请经书,并在廊下有序传递经匣。这一过程不仅是对经典的恭敬,也象征着佛法的代代相传。
三、晒经的现代意义:文化传承与心灵启迪
1. 文物保护与数字化结合
当代寺院在晒经时,已开始结合现代科技。例如,部分珍贵佛经采用数字化存档,减少实体翻阅的损耗,而晒经仪式则更多作为文化体验保留。
2. 信众参与的“心灵晒经”
许多寺院在晒经法会上增设诵经、抄经环节,鼓励信众借此机会“晒”去心中杂念,回归清净本心。
3. 佛教中国化的生动体现**
晒经习俗从民间进入佛教,又从佛教反哺社会,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的深度融合。
晒经,看似简单的晾晒行为,实则承载着佛教“护持正法”的使命与“智慧传承”的精神。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一古老仪式依然焕发着生命力,提醒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不忘以恭敬心对待智慧,以行动践行修行。